殯葬作為一個離別生死的記憶空間,承載了太多的社會功能。殯儀館是一個與生死觀念的變化和生死教育有著直接而密切關系的場所。然而,傳統的靈魂觀念和鬼神論根深蒂固,不能立即改變,只能慢慢改變。讓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談談殯葬的意義。
首先,從公眾的角度來看。葬禮具有政治和道德價值。所謂“厚民德”,是一個*領導干部和重要公眾人物喪葬文化的高體現。對于普通人來說,葬禮是社會性的,反映了社會對逝者的認可。
二是從家庭的角度。葬禮通過儀式拉近了逝者家庭的距離,親人之間相互引導,接受現實。
三是個人視角。悲傷情緒對身心健康有害。葬禮是一個合適的場合,它需要一個平復悲傷和重建健康心理的機會。
殯葬行業對禮儀規劃的重視,來自于1982年民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殯葬工作改革的通知》和1983年發布的《殯葬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中的改革倡導,其中提出“殯葬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以盈虧平衡或微利原則確定”。由于殯葬業務改革后需要自力更生,然后才逐步引進更多的骨灰盒、壽衣等殯葬用品的材料和風格,并引入鑼鼓、儀仗兵、車輛、悼念廳和靈堂的布置等,從文化多樣性和需求多元化上滿足社會需求。
打個比方,一個家庭有親人去世后,會找殯葬服務機構,把逝者生前喜歡的東西都放在靈堂里,讓靈堂充滿細節和回憶,再現了逝者的生活場景,充滿了溫情。這種葬禮就是用時間來排解悲傷,沖淡悲傷,重建親人的記憶紐帶和思考空間。紀念館充滿了濃濃的親情,營造出以家庭為中心的氛圍。
這,便是葬禮的意義!